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”
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写下的这句自叹,恰似为两百多年后的这套玉雕作品写就的注脚。
此套作品名为《十二金钗》,以我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中金陵十二钗为题材。
采用新疆和田籽料雕刻,玉料温润以泽,雕刻细腻写实,极具东方美学韵味。
这套作品,包含十二块人物玉牌和一块题字牌,每块玉牌侧面都保留着天然的籽料皮色,宛如岁月摩挲过的古籍边缘,为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平添几分沧桑。
展开剩余87%玉雕师采用浮雕技艺,以绘画之通景法处理,画意联属,置人物于亭台桥榭、翠柳碧荷之间。
画中仕女或展长卷赏画,或执纨扇扑蝶,或荷锄葬花,或捧卷沉思,各具情态,令人回味。
玉牌背面为对应人物的题诗,高度凝练人物命运的同时,与画面构成诗意互文。
李纨手捧书卷,慈爱地陪伴着案前学习的孩童,背面的“蛾眉淡扫玉无痕,种得蘭芽淑教存”道尽了她守节教子的一生。
王熙凤高髻锦服,手捧暖炉端坐榻上,窗外翠竹丛生、景致盎然,却掩不住背面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算了卿卿性命”的悲凉判词。
林黛玉肩荷花锄,凝望满地落红,墙头一枝桃花探出,与背面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”的诗句相映成趣,令人扼腕。
玉雕师精准地把握住了《红楼梦》中十二金钗的人物特色,每一块玉牌上的人物都惟妙惟肖,让人一看便知是谁。
薛宝钗执扇扑蝶,姿态灵动,衣袂飘飘仿佛能听见环佩叮咚。
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,憨态可掬。
妙玉手执拂尘,低眉敛目间尽显超脱尘世之态。
最令人称绝的是,每个人物的神态都与背面的题诗形成了微妙的呼应。
探春案前观书的沉稳,照应“清明涕泣江边望”的远嫁之悲。
元春华服端坐的威仪,照应“百花头上倚云栽”的深宫寂寥。
惜春执笔作画的专注, 照应“小妹丹青剧自怜”的孤芳自赏,无不令人回味无穷。
这套作品既保留了籽料的天然美感,又让人物形象跃然玉上。
玉雕师的刀法细腻而不失力度,仕女的衣纹褶皱、发丝眉宇,乃至窗棂上的雕花、屋檐上的细瓦、亭台上的风铃等,都刻画得一丝不苟。
人物表情的塑造也非常细腻,眉梢眼角的细微变化,将十二钗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这种以简驭繁的雕刻语言,既展现了玉雕师传统玉雕的功底,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审美追求。
作品信息
作品《十二金钗》
材料:新疆和田籽料
十三块牌子尺寸、克重分别约:100.3*48.3*12.7mm,162.7克;100.2*48.6*12.5mm,166.7克;98.4*47.2*12mm,145.4克;100.4*48.1*12.1mm,160克;100.3*49.6*12.4mm,164.7克;100.3*48.6*12.2mm,165.8克;100.2*48.6*12.7mm,160克;100.3*47.8*12.3mm,160.9克;100.3*48.6*11.7mm,162克;100.3*48.4*12.2mm,165克;100.2*48*12.2mm,164克;100.1*48.1*12.2mm,160.6克;118.8*45.5*12.2mm,185.5克
作为一套集文学、艺术、工艺于一身的珍品,这套《十二金钗》的收藏价值不言而喻。
它不仅是对《红楼梦》这部文学巨著的立体诠释,更是中国传统玉雕技艺的精彩呈现。
十三块玉牌排列开来,宛如一幅流动的红楼画卷,将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。
题字牌上“厚地高天,堪叹古今情不尽,痴男怨女,可怜风月债难偿”的诗句,既是对整部作品的总结,也道出了艺术的永恒真谛——最动人的作品,往往诞生于最深切的感悟之中。
作者信息
省级玉石雕刻大师
杨红展
发布于:北京市合法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